-
南宁高新区加工贸易领跑广西
近年来,南宁高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,已成为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核心引擎。园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,吸引富士康等龙头企业集聚,带动区域外贸增长和就业扩容,其加工贸易额连续多年占广西总量近三成,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。 一、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南宁高新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链,依托富士康、丰达、胜美达等龙头项目,构建了从零部件生产到终端组装的完整生态。园区通过专项政策引导,推动加工贸易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领域升级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升。 二、政策体系强化支撑 园区设立加工贸易发展专项资金,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用于企业厂房租赁、物流补贴及人才培训。同步配套电子商务扶持政策,累计培育电商企业超400家,相关知识产权申请量突破400项,形成“制造+服务”双轮驱动格局。 三、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南宁高新区高标准推进载体建设,建成综合保税信息产业园等专业化平台,新增标准厂房超29万平方米。土地平整与基建配套同步实施,为外向型企业提供“拎包入住”式发展空间,吸引产业链配套项目加速落地。 四、区域协同成效显著 通过主动对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,园区实现加工贸易规模五年翻番。其创新推行的“一把手”负责制,在项目审批、要素保障等环节形成高效机制,助力南宁市外贸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前列。 五、就业带动惠及民生 加工贸易产业链已创造超2万个就业岗位,配套建成3000人规模的电商人才培训体系。园区企业年营收突破86亿元,初步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。
2025-09-03
-
南宁柳州等8市引资超90亿
2016年一季度,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平稳开局,全区到位资金规模突破1500亿元,外资利用进度超前完成季度目标。多地呈现引资加速态势,南宁、柳州等城市在内外资领域表现突出,区域协调发展动能持续增强。 一、全区引资规模稳步提升 广西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达1505.57亿元,同比增长8.32%,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.32个百分点。外资领域表现亮眼,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0.83亿美元,同比增长6.02%,完成年度目标的25.18%,实现首季"开门红"。 二、重点城市引领作用显著 全区8个城市内外资合计到位资金超过90亿元,较2015年同期新增2个城市。南宁市以178.64亿元居首,柳州市以173.13亿元紧随其后,梧州、钦州、玉林三市均突破120亿元。外资方面,南宁、柳州、桂林、防城港4市实际利用外资均超1亿美元,其中南宁市外资到位2.0335亿美元,成为全区外资集聚高地。 三、产业结构优化特征显现 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资占比提升,其中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吸引配套项目资金占比达34%。梧州再生资源、钦州石化等特色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长均超15%,显示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。 四、开放平台带动效应增强 北部湾经济区实际到位资金占全区总量42%,跨境经济合作区外资利用率同比增长9.7%。重点园区中,中马钦州产业园区、柳州汽车城等平台贡献了全区31%的引资增量,平台载体功能持续释放。 五、政策服务持续完善 广西推行重大项目"一事一议"机制,建立外资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,全区审批时限压缩35%,兑现各类招商引资奖励资金12.6亿元,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。 当前,广西正围绕"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"思路深化产业链招商,重点城市和开放平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。随着RCEP实施红利持续释放,区域引资结构有望向更高水平发展。
2025-09-03
-
南宁率先落地港澳个体户新政
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战略,近期出台的个体工商户新政在南宁市快速落地实施。该政策通过简化审批流程、放宽准入限制等措施,进一步优化港澳居民在内地的创新创业环境,成为推动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。 一、政策核心内容解读 最新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明确,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实现三大突破:一是取消外资审批前置程序,特许经营领域除外;二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免除身份核证手续;三是经营规模不设从业人员及场地面积限制。该政策适用于所有省级行政区,由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直接办理登记注册。 二、南宁市实施成效 作为首批响应城市,南宁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,当前已注册港澳个体户达16家,均为香港投资者设立,涉及餐饮零售、文化创意等领域。当地通过设立专项服务窗口、简化材料清单等方式,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。 三、历史政策对比分析 此次改革前,港澳投资者需通过外资备案程序,并提交公证认证身份文件。对比2023年实施的CEPA服务贸易协议,新规首次将个体工商户与外资企业登记体系脱钩,标志着港澳居民在内地经商实现国民待遇化。 四、行业影响评估 特许经营、金融等负面清单行业仍按原有规定管理。对于允许准入的120余个行业类别,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科技服务、中医药等产业,政策红利将显著降低港澳青年创业成本。深圳前海、珠海横琴等园区已配套推出租金补贴、税务咨询等扶持措施。 五、配套服务升级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税务、社保机构推行"一网通办"服务,港澳申请人可通过线上平台一次性完成营业执照、公章刻制等手续。南宁市试点"跨境通办"模式,支持材料线上核验与远程视频确认。 六、未来政策展望 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跨境投资便利度,研究扩大行业准入范围的可能性。随着"一带一路"建设深化,此类政策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内地市场对港澳专业服务人才的吸引力。
2025-09-03
-
南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显活力
今年以来,南宁市以招商引资为引擎,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。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,特色种植、生态养殖、三产融合等领域成为增长亮点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特色种植业构筑增长基石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态势,总产量实现小幅提升。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,种植面积与产量同步增长,成为保障区域菜篮子的重要支撑。水果产业表现尤为突出,柑橘、香蕉等特色品种种植规模扩大,带动产量创历史新高。桑蚕产业迎来价格回升周期,茧丝质量提升推动产值大幅增长,形成产销两旺格局。 二、畜牧业调整成效逐步显现 生猪产能恢复带动畜牧业整体回暖,市场供应保持稳定。家禽养殖向标准化转型,疫病防控体系持续完善。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处于合理区间,既保障养殖户收益,又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。 三、现代渔业拓展增值空间 水产品产量稳步提升,生态养殖模式推广成效显著。罗非鱼、对虾等优势品种产业链持续延伸,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。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呈现良性上涨,推动养殖效益提升。 四、产业融合激发链式效应 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,培育出米粉、果蔬脆片等特色加工集群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形成一批农事体验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。电商物流体系完善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,线上交易额同比增幅明显。 当前,南宁市正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,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资本下乡。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打造双轮驱动,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为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2025-09-03
-
南宁高新区动漫企业挂牌新三板 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
近日,南宁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迎来重要突破,辖区企业通过全国性资本市场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,标志着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。这一进展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显著成效,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资本市场助力文化产业升级 南宁高新区某动漫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完成挂牌,成为广西首个登陆该平台的动画制作机构。该企业自2012年获评国家级资质以来,持续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,其制作的系列动画曾多次在国家级媒体平台播出,创造了广西文化产品传播的新纪录。 二、政策体系培育产业生态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,南宁高新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构建涵盖人才培育、技术研发、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。目前园区已汇聚超过50家相关企业,其中3家获得国家级认定,形成以动漫制作为核心,衍生品开发、数字内容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。 三、原创内容彰显文化自信 企业代表作融合壮族歌谣等民族元素,通过《漂移岛天空之城》等作品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益双赢。这些作品在央视平台的密集亮相,既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表达,也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了优质IP资源。 四、区域经济孕育发展新机 南宁高新区通过建设专业基地、设立产业基金等举措,持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营商环境。数据显示,园区文创企业近三年营收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,带动就业超千人,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。 此次资本市场的突破,预示着南宁文化产业正从地域性发展向全国性市场迈进。未来,随着更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,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有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新支撑。
2025-09-03
-
南宁高新区跻身国家级科技服务业试点 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
近日,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,标志着广西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。作为科技创新全链条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,科技服务业将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,通过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、集聚高端要素资源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。 一、试点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遴选机制 科技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,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设计、创业孵化、技术转移等专业化服务。国家级试点遴选采用"地方审核推荐+专家综合评审"的双重机制,重点考察区域的产业基础、服务能力及辐射潜力。南宁高新区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、完备的产业配套以及近年来在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的创新集群,最终从众多申报区域中脱颖而出。 二、南宁高新区的差异化发展基础 该园区已建成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服务链条,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、技术交易市场等载体。在硬件支撑方面,拥有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;在服务体系方面,形成了知识产权运营、检验检测认证等八大专业化服务模块。特别在面向东盟的跨境创新服务中,已构建起技术转移、标准互认等国际合作通道。 三、试点建设的三维实施路径 首先是体制机制创新,将建立跨部门协调领导小组,制定科技服务机构评价标准与扶持政策。其次是资源整合行动,重点建设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,引进高端服务机构设立区域总部。最后是业态培育工程,发展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交易、科技金融等创新模式,打造"线上+线下"融合的服务生态系统。 四、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期效应 通过试点建设,南宁高新区计划三年内实现科技服务业规模倍增,带动园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全区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。在产业联动方面,将形成科技服务与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良性互动,预计可促进超过百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。此外,试点经验将通过建立跨区域服务联盟的方式,向广西其他产业园区输出成熟模式。 五、长效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确保试点成效可持续,园区将设立专项发展基金,建立服务人才培训基地,并探索"服务券"等普惠性支持工具。在监管方面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试点成效进行动态监测,重点跟踪服务效能提升、企业创新成本降低等关键指标,为全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。
2025-09-03
-
钦州港区打造粮油加工产业新高地
近年来,钦州市依托深水良港资源和区位优势,将粮油加工作为临港支柱产业重点培育,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,形成从原料进口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。钦州鲁花食用油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定运营,标志着当地粮油产业向高端化、集群化迈进。 一、港口优势赋能产业集聚 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,拥有20万吨级航道和专业化粮油码头,2023年粮食吞吐量突破千万吨。凭借大宗货物运输成本优势,钦州市规划建设了占地超5000亩的粮油加工产业园,引进油脂压榨、蛋白提取等关键技术项目,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。 二、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园区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,钦州鲁花建成全自动灌装生产线,实现日处理油料作物2000吨。2022年当地启动粮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,推动酶法脱胶、低温脱蜡等12项工艺革新,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%以上,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。 三、政策支撑完善产业链条 钦州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对进口大豆、油菜籽等原料实施物流补贴,2021年至2023年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超2亿元。配套建成30万吨级原料筒仓和保税物流中心,企业原料库存周期缩短40%,带动下游饲料加工、包装印刷等18家配套企业入驻。 四、区域协同扩大市场辐射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联动机制,钦州粮油产品通过海铁联运覆盖西南市场,2023年发往成渝地区的食用油专列同比增长35%。当地推动建立跨境产业链,与东盟国家签订棕榈油、椰子油长期采购协议,进口原料占比从2019年的58%提升至72%。 当前钦州港区正推进粮油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,规划建设预制菜原料供应基地,进一步延伸价值链。数据显示,当地粮油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5%以上,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。
2025-09-02
-
南宁政企共商国际产能合作新路径
为深化广西参与"一带一路"国际合作,促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,广西相关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,围绕装备制造、农业合作等重点领域展开研讨。会议系统梳理了当前国际合作成果,并就优化政策支持体系、搭建跨境服务平台等关键议题形成共识。 一、战略定位与基础优势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,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具备独特区位优势。近年来,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,已形成以工程机械、汽车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与东盟国家产能互补特征明显。农林产品加工、港口物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稳步推进,为深化产能合作奠定实践基础。 二、重点合作领域分析 装备制造领域,广西企业在电力设备、工程机械等方面具备技术输出能力,可与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形成对接。农业合作方面,糖业、木薯加工等特色产业技术输出潜力巨大。会议特别强调要构建跨境产业链,推动形成"技术+装备+标准"的立体化输出模式。 三、工作机制创新建议 与会代表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整合商务、外事、金融等政策资源。重点包括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体系,建立企业"走出去"服务联盟,探索设立国际产能合作专项基金。同时提出要优化境外园区布局,打造集投资咨询、法律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。 四、企业参与路径优化 针对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现实需求,会议提出要健全培训指导机制,组织专业机构开展国别投资环境评估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,推动产业链协同出海。在金融支持方面,建议创新跨境结算服务,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。 五、下一步实施方向 相关部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:编制重点国别合作指南,建立项目储备库;举办国际产能对接活动,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;完善政策配套措施,在通关便利化、跨境人才流动等方面实现突破。通过政企协同发力,全面提升广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和水平。
2025-09-02
-
南宁创客城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
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,加快推进南宁高新区"创客城"项目建设,将其定位为面向大学生及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。该项目自启动以来,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入驻,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,形成区域性创新生态圈。 一、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将南宁创客城纳入重点支持项目,在政策指导与资金配套方面给予倾斜。通过调研国内先进创业园区模式,明确要求项目突出产学研融合特色,重点引进智能制造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团队。自治区级创业赛事资源同步向该园区倾斜,提升其区域影响力。 二、南宁市强化执行保障 南宁市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土地、基建等关键环节,在高新区规划超万平方米核心启动区。园区采用"一站式服务中心+线上平台"双轨运营,提供工商注册、知识产权等八大类服务模块。首期建成成果转化中心,配备路演大厅及智能设备共享空间,满足初创团队硬件需求。 三、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项目设计"预孵化-加速-产业化"三级培育链条,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质项目。通过举办创客马拉松、技术对接会等活动,已促成多个高校科研项目落地。园区联合金融机构推出"科创贷"产品,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题。 四、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作为中国-东盟科技合作走廊重要节点,南宁创客城已吸引跨境创新团队入驻,形成面向东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。园区联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资源,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,其经验已在广西其他地市推广复制。 当前园区入驻率达92%,累计孵化企业超300家,带动就业逾2000人。后续将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专业载体,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创业集聚效应。
2025-09-02
-
防城港经开区打造临海工业新高地
近年来,防城港市以国家级开放平台为依托,通过招商引资集聚产业链核心项目,加速构建面向东盟的临港工业体系。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,当地正以钢铜铝精深加工、粮油食品、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,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化、集群化方向跨越发展。 一、临港工业集群加速成型 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以生态铝、高端冶金、粮油加工为支柱的产业格局,多个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。总投资超500亿元的40个钢铜铝下游项目陆续落地,推动北部湾首个千亿级园区加速崛起。2021年数据显示,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73%,领跑全区工业增长。 二、开放平台释放政策红利 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获国家部委联合出台15条专项支持政策,与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“双区联动”效应。沿边金融改革首创人民币对越南盾直接兑换机制,跨境冷链物流公铁海联运模式成为全国范例。港口基础设施持续升级,53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连续九年超亿吨。 三、立体交通网络全面铺开 防城港正构建“三横三纵”高速公路骨架,防东铁路、支线机场等关键项目加快推进。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20万吨级泊位建成后,将形成连接中西部与东盟的亿吨级枢纽港。跨境陆路通道方面,峒中至东兴沿边公路等工程强化了边境贸易物流能力。 四、产城融合提升发展能级 城市建成区面积五年扩展33.4%,全海景生态绿道与产业园协同发展。在教育医疗补短板行动中,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八成以上。乡村振兴成效显著,1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海洋渔业产值占比突破50%,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惠及数万群众。 五、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动能 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等生物医药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,五金铜材卫浴产业园等在建项目推动产业链延伸。规划显示,当地将重点培育新能源、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,打造2-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,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。
2025-09-02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